https://hzdaily.hangzhou.com.cn/hzrb/2021/06/24/article_detail_1_20210624A2217.html
因激情燃燒 而氣象萬千
能源是人類生存發(fā)展的基礎,一部能源更迭史就是人類文明發(fā)展史,也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奮斗史。自鉆木取火點燃了文明的第一道曙光,人類經歷了農耕文明、工業(yè)文明、現代文明,現在正走在生態(tài)文明的道路上。中國的能源發(fā)展同樣經歷了從鉆木取火、柴薪到化石能源,再到清潔能源的演變過程。
中國城市燃氣發(fā)展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上海建成的第一個煤制氣廠,距今有150多年的歷史。杭州燃氣的發(fā)展起源于1974年,歷經瓶裝液化氣、人工煤氣、天然氣時代,現處于混合能源發(fā)展時期。當前,在“雙碳”目標下,綠色低碳發(fā)展對能源的轉型升級又提出了新的時代追求。
激情燃燒,氣象萬千!耙磺袀ゴ蟮氖聵I(yè)都在承前啟后、繼往開來中推進!痹O此專欄,旨在激勵能源人“不忘初心、激情燃燒”,為百姓帶來“綠色詩意、氣象萬千”的美好生活。
文/林乾良(浙江省中醫(yī)藥大學原教授、西泠印社社員)
火,燃出文明。太古之民,雖然蒙昧。其有別于獸者,則知用火、制器具、有思維也;痣m無質,然實有形。其性暴烈,燒毀萬物。然控而用之,既驅黑暗與嚴寒,又烹美食與制器具。以故,先民遇大火則引避,逢小火則趨聚。
史前文化,學者習以器具分,中外皆然。先有石器,后有青銅。舊石器時期,自原始人起,以百萬年計。其特征,為打擊石器與火之應用。新石器時期,約距今五千至萬年。其特征,為磨制石器與陶器之應用。由此可見,知用火否,實人獸之分野。火為人用,使人擺脫“茹毛飲血”,實為文明之先聲。至于美味、衛(wèi)生、照明、保暖、制器等,尚在其后也。余號瓷廬,于陶瓷略有研究。知世界各地均于距今五千至萬年間,自創(chuàng)陶器。唯我華夏,又歷印紋硬陶及釉陶終于創(chuàng)制瓷器于漢朝。無火,則陶瓷、青銅、鋼鐵均無從出,故火之于人類功莫大焉。
東西方古史中,于火為人用均多故事。希臘神話中,盛贊“盜火者”普羅米修斯之功。其先,人間無火,生活于黑暗、野蠻之中。因彼盜火種于太陽神阿波羅處,造福萬民。后為眾神之王宙斯發(fā)現,暴怒如狂,將彼鏈縛于懸崖,受諸般苦。后因火神之仁慈,火種始得流傳人間。
中國古史中之燧人氏,則較西方尤為尊榮。據《尚書大傳》:燧人氏居“三皇”之首,另二則伏羲與神農。雖古史杳茫,諸說并存,然均及燧人氏則一!俄n非子》:“有圣人作鉆木取火,以化腥臊而民悅。使王天下,號之曰燧人氏!睋䝼鳎红萑耸闲诊L,今之河南商丘人。后世尊為“燧皇”、“火祖”,是我國信史之首位祖先。燧皇陵在商丘古城之西南三里許,世人以此為華夏文明之發(fā)祥地。中國文聯曾授商丘為“中國火文化之鄉(xiāng)”稱號,每年均有祭祀之舉。其可怪者,中國第一部字典漢朝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,竟無“燧”字。
古圣賢之與火有關者,又有炎帝!把住弊謴碾p火,火之盛也,甲骨文中即有此。炎帝姓姜,號神農氏。古史上,既關于農耕、飲食,又關于醫(yī)藥、制陶與茶文化。炎帝與黃帝,奠定中國之文明與歷史。以故,國人遂自稱“炎黃子孫”。黃帝姓姬,號軒轅氏或有熊氏。兩帝均陜、豫間,古所謂中原也。
人類用火之歷史,亦即文明之衍變史。考古學上,將早期人類之蒙昧史大約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。舊石器即打擊石器,其時人類已能有控制地利用火。新石器即磨制石器,在前階段用火來采光、取暖、烹食之基礎上,進而用來制器。泥經火燒,遂產生出陶器。在石器時代之后,也是因人類能更高度之應用火來煉礦,遂進入高文明之青銅時代。以上漫長歲月,悠悠兩百萬年上下,莫不與火有關,故本文以“人知用火,文明之苗”為題。
因《說文解字》無“燧”字,最早見于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之《玉篇》,稱“以取火”也。自遠古至今,共有三燧:木、金、石是也!抖Y內則》稱:“左佩金燧,右佩木燧!弊:“金燧取火于日, 木燧鉆火也”。木燧由木、繩等組成,即鉆木以取火之法。其法可信,然其具則湮滅而無存。金燧即金屬制之陽燧。《周禮秋官疏》稱:“取火于日,故曰陽燧。”雖稱金,非金子,銅也。我國歷代之青銅器銘文,由容庚匯編為《金文編》。
青銅器,以鐘與鼎為主,故而“金文”又稱“鐘鼎文”。鐘為打擊樂樂緊,鼎為烹食器。古稱貴族為“鐘鳴鼎食之家”,即因盛宴必伴樂之故。古代銅鏡,為青銅器中既小且精之一類。自青海新石器時代發(fā)現我國之第一面銅鏡,至清代后期被玻璃取代,長達四千年歷史。其中,有兼作取火用者,稱“陽燧鏡”。余藏研古銅鏡五十余年,集鏡以千計,目驗十倍之。然所藏僅四具,所見亦僅廿余品,可知系希罕物也。從文獻言,自宋朝王黼《博古圖》至清代陳寶琛《澄秋館吉金圖》,均列銅鏡多品而均無陽燧鏡。后曾選所藏之唐、宋及元明間之三具陽燧鏡贈杭州燃氣集團之能源體驗館。至于石燧,即以打火石相擊而取火,于民國初火柴(俗稱“洋火”)未普遍應用時民間尚用之。此同于滿族故事:勇士托阿盜天火于石,用時打出。
在農耕時代,燃料取自植物。以木為主,干草、枯芚、稻売之類皆可用之。民之四業(yè),“漁樵耕讀”四類,可知重要。漢代《說文解字》中無“燧”而有“樵”,釋曰“散也。從木,焦聲!彼≈疾,稱為薪。白居易詩《賣炭翁》:“伐薪燒炭南山中”,流傳千古;蛴杏妹禾空,極為少教。至工業(yè)時代,樵、薪、炭已難以滿足生活、生產之要求,人類遂以煤炭、石油代。自今日語言論之,上述兩大類均屬能源。若遠追其源,煤炭為遠古植物之遺骸,石油兼有動物,均經數以萬年計之轉化?梢姡恨r耕時代之人取大自然之現貨用;工業(yè)時代對能源要求更高,遂轉向地球數百萬年至數億年之積累。我國汕頭,1229年始用沼氣。20世紀末,南方多省倡用液化石油氣。筆者今年九十歲。幼時家中用禾梗、稻殼、薪、炭。成家育兒后先用煤球,繼之蜂窩煤。每發(fā)爐子,必弄至灰頭土臉衣沾煤。后來用瓶裝液化石油。雖極便易,但也需每月一次以自行車運煤氣瓶,并一步一挨運上四樓,真是苦差事。直至2001年,杭州燃氣集團成立,天然氣之應用始得普及,遂有脫離苦海而登彼岸之感。以故,余樂為杭燃之義工,凡能盡力處一定盡力。
如上所述,火與燃料之應用衍變史,實即能源史。有能源,才有動力,才能創(chuàng)諸物類。自青銅至制鐵、煉鋼為金屬之物類。自燒泥成陶,世果各地區(qū)之先民均自己發(fā)現。唯我華夏,獨創(chuàng)瓷器。陶之溫度低,七八百攝氏度即可,瓷需高溫千一兩百度左右才可煉成。有質如玉、色淡雅(指青瓷、白瓷)、聲如磬、形多變之優(yōu)點,為中國之驕傲,千余年來遠銷世界各國。因此英文瓷即以China兼,至今仍然。
偉哉人知用火,實為文明之苗。